中国乐器之二弦唱心
东西方乐器浑然天成的组合是神韵交响乐的特色,这其中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渊远流长,它们的乐音为何内涵丰富,动人心魄?让我们一探究竟吧。
***
二胡,又称胡琴,史籍记载,它最早传入中原的时间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,最初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「奚族」的乐器。北魏时候,奚族人居住在今内蒙古一带, 唐朝时,奚族酋长率众归附太宗皇帝,到玄宗皇帝在位时,奚人开始与大唐皇室联姻,而二胡的前身「奚琴」,大约就是在当时传入中原。
北宋陈旸在《乐书》中记载:「奚琴本胡乐也,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,奚部所好之乐也。盖其制,两弦间以竹片轧之。至今民间用焉。」由此可见奚琴是一种只有两根弦,用竹片擦弦发声的弦鸣乐器。它的乐声悲切,似在倾诉人世的沧桑与苦难,因而在当时又有这样的歌谣:「奚琴本出奚人乐,奚人弹之双泪落。」
奚琴很快在民间普及开来,并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乐器。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写过「引竹嵇琴入,花邀戴客过。」这样的诗句。这里的嵇琴其实就是奚琴,据《晋书·嵇康传》所载;「嵇康本来姓奚,后居嵇山之侧,因改姓嵇。」因为奚在汉字中是奴仆的意思,听来不雅,而嵇康却是一位风骨高洁的音乐家。于是唐代的文人就将奚琴改名为嵇琴。
在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记载著「一弦嵇琴格」的故事:熙宁年间,宫中设下盛大的宴会,由教坊乐师徐衍演奏嵇琴,皇帝和群臣一边品尝美酒,一边沈浸在优美的乐声中。谁知弹到一半, 徐衍的弦忽然断了一根,琴弦断裂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,可徐衍却并不惊慌,也不更换另一把新琴,就用那一根弦的琴奏完了整首乐曲。这即体现了古代的音乐家高超绝伦的技巧和处变不惊的涵养,也是中国最早的独弦演奏的记录。
后来,嵇琴又被称为胡琴,根据元朝的史料记载,「胡琴制如火不思,卷顾龙首,二弦用弓捩之,弓之弦以马尾」。到了近几百年,随著戏曲音乐的兴起,胡琴在民间更为广泛流传。各类形制的胡琴,如二胡、京胡、板胡、粤胡、二弦、马骨胡、大筒、四胡等等,不仅成为地方戏曲、京剧、说唱、民间歌舞以及丝竹乐、吹打乐中不可缺少的伴奏、主奏乐器,而且在独奏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。近代的音乐家刘天华更将二胡艺术推上巅峰,而华彦钧(阿炳)的一曲《二泉映月》则道尽了人世悲欢。
二胡本色的音色优美,但本身并不具备感染力,它丰富的语汇和动人的色彩是来源于其揉弦的演奏技法。其中滚揉如同歌唱家的歌声,极富表现力,大幅度的压揉所发出的音色宽广,激昂,当压揉的力度减小时,又能产生余音绕梁、若即若离的效果,滑揉则能够表现欢快、诙谐的情绪,抠揉则产生如泣如诉的悲凉情感。
然而当二胡演奏家掌握了这些之后,还并不能演奏出动人心魄的乐曲,孔子曾说:「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」这也是中国古乐所提倡的精神内涵,真正的二胡大家,在演奏音乐的同时,也能够从喜悦与悲伤的情绪中超脱出来,用宁静的内心去平和地演绎人生的激盪。正如神韵乐团的二胡演奏家戚晓春所说:「其实,真正能打动人的并不是纯熟的技术,技术大家都有,但是到了一定的层次以后,那真正能打动他们的,还是背后的内涵。……因为我们在心上面的要求比较高。越宁静、越纯净的时候,神就会展现她的力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