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乐器之一锤定音
东西方乐器浑然天成的组合是神韵交响乐的特色,这其中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渊远流长,它们的乐音为何内涵丰富,动人心魄?让我们一探究竟吧。
***
锣,是中国传统的敲击体鸣乐器,它音响洪亮,常用于民间器乐合奏,戏曲、歌舞伴奏,民族节日,欢庆集会等活动中。是历史最悠久,用途最广泛的中国乐器之一。
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。当时中国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以金属冶炼而著称。秦汉之后,随著中原与边境民族的交往增多,铜锣的制作方式逐渐传入中国。《旧唐书⋅音乐志》中记载:「铜拔、亦谓之铜盘,出西戌及南蛮。… …南蛮国大者圆数尺,……」1978年,广西贵县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,是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锣。
锣在古代用途广泛,每逢皇帝上朝,宫廷宴会时都要鸣锣以示威严,驱逐邪祟;达官贵人出行之时,也要鸣锣开道;在民间,每逢佳节喜事,人们都会鸣锣助兴,这也已经成为因循不变的习俗;在东南亚一些少数民族地区,人们更相信大锣具有驱除邪灵,祈天求雨的功效。
锣的种类很多,有大锣、掌锣、云锣、抄锣等。大锣发音较低,锣边钻孔系绳,悬于架上,用右手执锤击奏;掌锣体积最小,可置于掌中击奏;云锣则是锣中可以演奏出旋律的乐器,由十面小锣组成,排列在木架上,左手执架,右手击奏。
中国制锣的技法高超精妙。开始由铜液加热形成锣的雏形,然后取出锻打,放入炉中加热,之后再度锻打,如此往复七八次后,再经过数道加工的程序,最后还要通过冷砸,才能使锣发出音调。冷砸定音,是制锣最后最关键的一步,《天工开物》中说:「凡锤乐器锤钲……冷锤开声,声分雌雄,则在分厘起伏之妙。」制锣师将铜锣放在铁砧上捶打,如果锤得位置对,力度也恰到好处,就能变成一面好锣,反之则前功尽弃。这就是「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」的由来。
好的锣,音质纯、音调准、音域宽、余音长,在耳边敲打不觉刺耳,在几十里之外也能闻其嗡鸣之声。1793年,作曲家达尼埃尔⋅什塔伊贝尔特第一次将中国的锣用在歌剧演出中,此后锣就成为了欧洲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。而锣作为神韵交响乐队的一员,更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,在展现神圣庄严的场景时,有著画龙点睛的效果。